智駕網 2023-04-01 13:34
        華為數字能源侯金龍:充電設施應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分享
        華為將發布全球首個全液冷、光儲一體化充電架構,實現充電基礎設施架構的全新升級,我們支持光儲充一體化的演進,讓新能源車用新能源電,同時也支持超快充一體,兼容各種電壓等級的車型

        3月31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清華大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共同協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在京開幕。


        本屆論壇為期三天,以“推進中國汽車產業現代化”為主題,共設有2場全體會議、9場開放專題論壇和4場閉門會議。論壇同期將舉辦豐富多彩的新車展示、產業鏈及核心零部件展示、以及多個重磅課題研究報告發布等全面貼近產業實踐,促進跨界交流的互動活動。


        在第二天的“國際論壇”中,與會嘉賓主要探討了全球汽車能源發展的新形勢與格局;全球新能源汽車與能源融合的新趨勢及新進展;全球能源與汽車產業合作新機遇與新模式;面向產業協同的新技術與解決方案;推動綠色能源供給體系與綠色產業鏈生態建設的策略;加快能源與汽車融合發展源與汽車融合發展的中長期路徑及政策體系等議題。


        在論壇現場,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裁 侯金龍先生表了相關演講,以下內容為演講全文,簡單編輯,未經本人審閱。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融合數字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推動綠色能源與交通電動化融合發展”。

            

        我們剛才已經聽到各位的發言,我今天主要從技術的角度、從工程的角度來分享一下我們的觀點。

            

        碳中和應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使命和最緊迫的需求,數字技術正在驅動社會進入數字化文明的時代,我們認為面向21世紀兩大確定的趨勢都是確定性的,第一個就是數字化,第二個就是低碳化。我們從全球各行業的排放量來看,交通行業已經占到23%,超過1/5,交通行業電動化我們認為是全球碳中和的一個關鍵的路徑。

            

        面向碳中和時代,全球加速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可以看到,在發電側,能源結構發展以清潔能源為主體、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由現在的25%增加到2050年的90%,在用能側交通行業將加速電動化轉型。大家剛才看到,全球新能源的滲透率將由現在的2.5%增長到2050年的70%,這個行業可能率先實現低碳化。

            

        我們認為通過“4T”技術,這是最近我們公司內部達成的共識:第一個,數字化技術(Bit)。第二個,電力電子技術(Watt)。第三個,熱管理技術(Heat)。第四個,儲能管理技術(Battery)。四個技術的融合,我們認為是驅動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和智能化的關鍵技術,剛剛講的融合創新、融合發展。電動化的關鍵也是將電力電池的技術、電力電子的技術包括與數字控制技術相互融合,而智能化是通過傳感、網聯、AI等數字化的技術實現智能的有序的充電、自動駕駛、智能網聯、車路協同等應用從而提升改變和我們用戶的體驗。

            

        我們可以看到,以風、光、儲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這幾年快速發展,可以說超速發展,清潔能源的替代正在成為可能,正在加速到來,以5G、AI、云等數字技術深入的應用,汽車產業由傳統燃油車快步向新能源車演進,一個嶄新、低碳的智能網聯電動時代加速到來了。

            

        面向“雙碳”的目標和機遇,華為在2021年整合能源業務,把相關的技術整合到一起,成立了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加大戰略投入,在低碳時代怎么通過我們的技術來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我們這家公司主要致力于融合數字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希望融合起來,聚焦清潔發電,光+儲、風+儲,包括交通的電動化,包括ICT能源基礎設施領域,我們都知道全球現在有750萬個通信站點,怎么讓這些通信站點成為綠色低碳,也是我們的一個方向,包括智能化大量的數據中心怎么實現低碳,都是我們工作的方向,從而推動能源產業綠色低碳的轉型。

            

        在交通電動化領域,華為數字能源公司定義為動力域的解決方案,以及充電網絡全套的解決方案,通過智能電動和充電網絡的高質量協同發展來提升用戶的體驗,加速電動化的進程。我們在動力領域定義為部件提供商,就是動力領域內的解決方案部件提供商,致力于幫助車企造好車,為最終的用戶帶來最佳的駕乘體驗。

            

        我們看到,在當前,雖然我們建了大量的充電樁,一些場景我們充電不方便,包括續航的焦慮和性價比不高,是影響用戶選擇新能源汽車的三大問題,包括我本人,我是最早有電動車的,我們現在也是不敢開到太遠,都在城市里面跑。

            

        首先,我們認為充電基礎設施目前布局很多是不均衡的,包括生命周期很多短,布了很多充電設施,大部分不好用,包括不方便。用戶體驗差,不持續演進的問題。布了一個充電樁,可能未來的很多車不支持,看到站、但是不能用。其次,充電車長途續航難以保證,包括在高速公路冬季低溫場景續航打折、整車能耗偏高的因素,加重了續航的焦慮。另外,我們看到整個電動車的普及,特別是在A級車,我們用戶期望價格更便宜,還要功能多、性能好,所以對車企來講,我們新能源車還存在開發是比較復雜的,包括成本高、周期長等很多問題。

            

        所以在智能電動領域內,為了加速電動化,提升A級電動車的性價比和競爭力,2022年我們發布了首款超融合的多合一電驅動系統,體積小、重量輕,為用戶帶來A級車的價格、B級車的空間和動力體驗,并節省開發成本、縮短開發周期,我們認為A級車在未來整個電動的普及上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今年在4月份上海車展期間,將發布最新一款超融合產品,面向這個段位的車型。

            

        另外,針對續航的焦慮,我們從器件到系統、再到整車三個層級,打造業界量產最高效率的高壓電驅系統,CLTC效率達到了92%,和行業目前現有的相比,我們能夠提升3個點,在相同電池的配置下,整車的續航里程可以提升4.5%,今年我們將發布第二代高壓平臺動力域解決方案,支持高雅的超快充,我們希望實現5分鐘的補能達到20公里,我們會發布一個全新的平臺。

            

        為了實現便捷的電動出行,我們將攜手客戶、伙伴共同推動充電設施的升級,我們主張充電設施為整個社會新的基礎設施,應該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營運,是先有路的地方就應該有充電,實際我們現在在很多公路邊包括很多人比較少的路上現在還是沒有的,我們認為實現有路的地方就要有充電,這是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并且優先在高速公路包括服務區,包括剛剛中石化講的充電站、加油站,城市的公共電動車高速路的場景,應該發展超級快充。同時,基礎設施需要向高質量、高安全、可演進的方向發展,實現高效補能、智能運維,提升體驗和效率,達到可持續的商業正循環?,F在我們很多基礎設施建設可能7到8年或者10年,但是大多數3到5年甚至更短的時間,都壞了,運作維護成本是非常高的,我相信大多數的充電設施都達不到當時規劃的我們的投資回報,我們應該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要兼顧。所以充電設施的高質量發展是目前面臨的一個很大的挑戰。

            

        為了應對以上的挑戰和需求,今年我們將發布全球首個全液冷、光儲一體化充電架構,實現充電基礎設施架構的全新升級,我們支持光儲充一體化的演進,讓新能源車用新能源電,同時也支持超快充一體,兼容各種電壓等級的車型,這也是很關鍵的,因為我們車的生命周期是相對比較長的,我們怎么在同一個位置、同樣的充電設施支持不同電壓等級的車,這也是很關鍵的。

            

        主機模塊、終端均采用全液冷的架構,我們主要的目的是提升它的壽命,我們希望這代充電設施起來以后它的最基本壽命達到10—15年,并且能夠全制式的兼容和升級,來支持基礎設施高質量的發展,支持高壓超充車型大功率充電的需求,今年我們會實現高壓上面能夠做大5分鐘、200公里,目前我們已經在深圳和幾個城市已經建了幾個示范站,基本上能夠達到要求。

            

        我們現在也已經在很多城市有合作,我們希望構建兼顧當前、支持未來發展的高速充電基礎設施,打造充電一張網:城市一張網、高速一張網,我們今年會在廣州打造全球首個“超充之都”,在廣州市建立1000多個超快充超級充電樁。我們在深振業會推進“充儲放”一張網、VPP落地,參與整個電網一起合作,參與整個電網的調峰調頻。我們在重慶一起合作,打造充儲泊一張網,我們希望在整個城市所有的停車位統一進行建設和管理。和鄭州市也在合作,與公路服務單位開展智慧充電,也是停充一體化的試點。這些城市在不斷提升公共充電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電動出行的體驗,持續推進全國新能源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我們希望通過這幾個城市一起合作,把未來充電設施的建設探索出一條路來,真正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能夠兼顧。

            

        我們也深刻知道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面向未來,華為數字能源將攜手業界同仁、客戶和伙伴,共同打造開放合作的產業生態,為交通電動化、為碳中和目標貢獻我們的力量,共建綠色美好的未來。

            

        祝賀這次大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x

        收藏 0
        打賞
        相關標簽:
        電話:010-65030507
        郵箱:editor@autor.com.cn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朝外大街乙6號朝外SOHO D座5097室
        北京智駕時代傳媒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4 - 2022
        Auto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AutoR智駕 智能汽車網
        京ICP備14027737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466號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0211307
        關注官方微信
        亚洲精品视讯